杏耀app娱乐_活动报道:陈引驰教授作客文澜讲坛 细品唐诗中的除岁迎新
2月8日下午,文澜讲坛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引驰来作民俗民风主题月的最后一讲。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近400名听众在陈教授的引领下一起细细品味了唐诗中的除岁迎新。 讲座一开场,陈教授先向听众们解释了一下讲题,之所以讲唐诗却从赏析一首宋诗开始,实是因为王安石的这首《元日》可谓是家喻户晓,通俗易懂,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民间百姓除旧布新、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。陈教授从这首诗中提取的三个关键词“爆竹、屠苏、桃符”入手,将春节这一传统习俗中的三个典型意象娓娓道来。说起爆竹的起源,陈教授引用了《神异经》上记载的一个有趣传说,说的是山中有一种人形怪兽,名叫“山臊”,既不怕人又不怕火,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,还能使人得寒热病。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,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,吓跑山臊,驱逐瘟邪,以此获得吉利和平安。这样年复一年,就形成了过年放鞭炮、点红烛、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。屠苏则是一种酒,可看作是唐代过年要喝的专用饮品之一,据说喝了就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。陈教授引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《除夜》诗,诗中把一家人饮屠苏酒喜迎新春的场景写得趣味盎然。谈到桃符,陈教授说,唐代人在除夕辞岁之际,会用桃树枝干削成一对木片,分别写上“神荼”和“郁垒”,都是传说中能镇恶驱邪的门神,这就是最早的桃符,大年初一要摘下旧的换上新的。后来人们也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贴在门上,到了唐朝中后期,门神换成了老百姓都熟悉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的画像,一样有祈福灭祸之意。 接着,陈教授还向听众们介绍了古人对于除夕元日的呈现。首先是驱傩,在唐代驱傩变成了一种世俗娱乐,王建的《宫词》中描绘了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。其次是守岁。陈教授引用了不少唐代诗人的作品,如孟浩然的《除夜有怀》、白居易的《客中守岁在柳家庄》、高适的《除夜作》等等,本是非常愉快的节日,但这些诗却表达了诗人对新的一年到来的愁怀。陈教授风趣地解释道,因为诗人们很纠结,而且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孤身在外,借着守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惆怅,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非常幸福快乐的。最后,陈教授简单介绍了朝会和贺年习俗,使大家对古人欢度除夕元日有了初步的了解。 近2小时的讲座结束时,听众们将陈教授讲的诗抄写回家,打算进一步细细口味。更有不少听众表示,在新年来临之际听陈教授的讲座真是恰到好处,既增加了对唐诗迎春的了解,又倍添节目的气氛,年文化与诗意境相得益彰,值得一听! 陈教授为文澜讲坛题词 陈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,热情的听众们围着陈教授继续交流 浙江图书馆读者活动推广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