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耀代理-杏耀注册开户指定官网

杏耀官方在线客服_活动报道:谁在说话:重新辨认现代诗歌中的“我”

        自1999年开始,每年的3月2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“世界诗歌日”。无论民族、无论肤色、无论年龄,凡是热爱诗歌、创作诗歌的人们,都将每年的这一天,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。3月22日上午,文澜讲坛“诗歌月”的第三讲特别邀请了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代表晏榕老师,与120余名诗歌爱好者共聚一堂,分享他对现代诗歌中的“我”的理解和体会。

        晏榕老师是一位理论家、翻译家,但更重要的是一位诗人。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,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情感。讲座一开场,他首先大力赞扬文澜讲坛举办诗歌系列讲座,为大众更多地了解诗歌,走近诗人搭起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。接着,他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对诗歌中的“我”进行了讲解。从“‘我’怎么了”开始,晏老师分析了当今现代诗中主体沦陷存在的问题,如主体的人性异化、“自我”变小或被遮蔽、主体沦丧等,引出对诗歌中“我”是谁的探讨。晏老师例举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诗歌,详析了诗中大大的“我”和小小的“我”、敏感真切的“我”和激情四射的“我”。
        接着,他用大量的篇福讲解了现代诗歌中的主体位移,也就是“我”在哪儿。晏老师对庞德、艾略特、毕晓普等著名诗人的诗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,如谈到美国“自白派”主力诗人之一贝里曼时,他以贝里曼的诗《向布蕾兹特里女士致敬》为例,分析了贝里曼诗写风格上的戏剧性和隐语性,反讽、戏仿、突降法甚至反修辞的手法在诗歌中比比皆是,这种更为内在化的个人隐语风格更完好地表达了其内心深处的痛楚、矛盾,以及几乎可以视为是小秘密的自我慰藉。而谈到贝里曼的另一首诗《梦歌》时,晏老师认为,这首诗表现的却是一个异质的“我”,诗中的“我”不是单一的和完整的,常常以一种破碎的、扭曲的、交叉的和多面的状态出现,人格的主体性变得极其可疑且不再清晰,在它的内部包含了多个不尽相同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质素,具有了一种典型的异质性。
        讲座最后,晏老师带着大家欣赏了他的诗《春天的躯干》,并认为现代诗写作中的“我”要干的就是进行多元多样自我的修复与认证,而不需要“伪浪漫”与“伪现实”的写作。
        2个小时的讲座让听众们收获满满,不少晏榕老师的“粉丝”还特地从绍兴等地赶来听他的讲座。听众们认为,如此专业化高深的主题,晏老师讲得精彩、深情,深入浅出,让大家对诗歌的“我”有了更多的审视与认识。
 
 
 
 
 

 

 
这是一个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