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耀代理开户_活动报道:【文澜读书】经典会读第11期(总第220期)
2013年5月26日下午14时,文澜读书.经典会读第11期活动准时在浙江图书馆一楼文澜演讲厅举行。会读内容为《论语 里仁篇》(上),领读嘉宾是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吴永明博士。近80名读者参与到本次活动中。
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读书的体会时说:“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,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”。“会读”伊始,在吴博士的带领下,读者们齐声朗读《里仁篇》:“子曰:‘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’……”朗读过后,吴博士逐字逐句解读经典,之后大家纷纷发言,分享对国学经典的阅读体会。
“仁”是《论语》中强调的为人处世的最高修养,这整篇都是讲如何做到“仁”。这些启示,无论在我们的家庭、生活、事业层面,都非常实用。
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所表达的含义:无论贫富,安之若素,是孔子反复强调的。这也是“仁”的境界,任何时候都要靠“仁”的修养而安稳。
在此篇,镜子原理也是多次用到,检验自己是否达到“仁”的境界,可以看自己对待不仁的人,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?正好应对了后面一句: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。”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越久,就会发现,学习—改过,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,这个过程循环的速度,就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成长速度。
所以,对于“仁”者而言,任何时候都是在学习成长的。因为当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我们给予赞叹,铭记于心,自己也要看齐;而当看到对方有过错,这又是一个检视自己的机会,勇于改错,还要协助对方改错。这让我想到:如果是这样从小培养的孩子,长大之后怎么可能会担心他的为人处事问题呢?真是想不让别人不喜欢都难。
现实的社会,我们身边充满利益,要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待呢?孔子认为,一个会被物质环境引诱、转移的人,无法和他谈学问,如果基于利害做人做事,最后招来的是怨恨。也许有人会问,做事情要有一定酬劳才能生存,那这样算是“以利害相交”吗?其实,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,做事情不要任何回报。而只是说 “取之有道”,不违背“仁”。他还明确指出,在强盛之际,如果处于贫困是可耻的。这需要我们在做事情的出发点,起心动念处修炼。如企业做产品,起心动念如果只是赚取客户的钱,而不注重产品质量,甚至制造假冒伪劣,就是小人喻于利;如果起心动念是生产有利于客户的高质量产品,提供高质量服务,从而得到合理的报酬,这就是君子喻于义。可以想象一下,同样做一件事情,当我们的出发点不同时,我们付出的努力、用心是不同的。
孔子多次提到了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的比较。作为君子,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,因为他有道德作为基准,以义来做对比。君子以道德为中心,小人以利益为中心;君子怕犯法,小人怕没利。就如法律,君子用来警惕自己,小人则处处找法律的空档,见缝就钻,于是“法令滋彰”,法越来越丰富,而犯罪率却跟着升高,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降低。
在本章中,有一句非常有启示意义的话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”对于我们当今的年轻人来说,找工作难,但是否有人先问过自己,我能为这个公司,这份工作带来什么,而不是说适合我的工作太少了。如果理解了这点,就能解决当今的就业问题。每个人都先考虑一下,我有什么可以立足呢?“学而篇”中曾有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我们只有自己做到位,问心无愧,才可能会被理解、认同。
只有多体会历史、多体会人生,才能做到随时随处居于仁的境界。人要做到中道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,不断地力行,不断地改错。如此循环,才能慢慢理解人生的道理。也是学习其乐不穷的根本吧。
浙江图书馆读者活动推广部
(若无特别注明,
杏耀代理-杏耀注册开户指定官网
文章皆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原文链接: http://shelib.org/?p=39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