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耀软件_赵氏孤儿》在海外的前世今生
《赵氏孤儿》的故事为众人所熟知,其最早记载于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;后由元杂剧作家纪君祥创作《冤抱冤赵氏孤儿》(又名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),成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;今天,它仍被不断地改编为话剧,被拍成电影。赵孤的故事从古至今,众说纷纭,引人入胜,而《赵氏孤儿》还是中国第一部被外传到欧洲,被多位欧洲戏剧家改编,并掀起一阵“东方热”的戏剧。(注:此处外传的版本被认为是由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《赵氏孤儿》)。
2020年8月23日19:00,在浙江图书馆哔哩哔哩公益讲座直播间里,来自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的杜磊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讲座“《赵氏孤儿》在海外的前世今生”。
赵孤“旅欧”的故事开始于明朝末年。法国传教士普雷马(Joseph Henri Prémare)在中国传教,并习得汉字,精通中国文学与哲学思想。出于个人喜好,他将《赵氏孤儿》(部分)翻译成了法语L‘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,并于1735年刊登在由法国人Jean Baptiste Du Halde主编的《描述中国》(Description de la Chine)上。而正是这本书,把中国赵孤的故事带到了欧洲多地,并被译成了法语、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(另有学者认为德国文学家、思想家歌德也改编了《赵氏孤儿》,但争议较大,此处暂不讨论),并掀起了一阵“中国热”。
杜老师在直播中为大家娓娓道来,带领大家回到18世纪,探寻这部中国名剧的第一位译者——耶稣会传教士马若瑟在1731年迻译此剧的心路历程和当时法译本的语言形态。概述马若瑟至今的289年内,《赵氏孤儿》在海外译介与传播史上的每一次“高光时刻”,并将重点分析2012年詹姆斯·芬顿改编《赵氏孤儿》在当代西方社会所产生的戏剧跨文化价值,及其折射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索与思考。
共有近5000人在线观看了本次讲座直播。
(若无特别注明,
杏耀代理-杏耀注册开户指定官网
文章皆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原文链接: http://shelib.org/?p=2150